2008年10月12日 星期日

猛藥治心病 恐難收速效

編譯陳柏誠/專題報導已有一五八年歷史的雷曼兄弟(Lehman Brothers)驚傳破產;擁有九十四年歷史的美林證券(Merrill Lynch)也宣布接受美國銀行(Bank of America)收購,執保險業界牛耳的美國國際集團(AIG)驚爆財務危機,迫使美國政府出手救援,一連串倒閉接管的消息嚴重衝擊市場,近幾週來從美股到全球股市,幾乎天天狂洩,無論是美國國會通過七千億美元的紓困計畫,或是全球央行聯手降息,都無法拯救市場已經失去的信心,全球緊張的情緒糾結在一塊,深恐下一刻又會爆出更驚悚的消息。 美國金融界大搞槓桿操作,發行層層包裝且數量龐大的衍生性商品,卻因美國利率逐步調高,造成貸款人無力繳款,加上房價走跌,衍生巨大的贖回潮,最後迫使美國金融機構紛紛淪陷,可說咎由自取。 對於一九八○和九○年代才進入市場的投資人而言,這場危機持續時間之長,確實出人意料。不論是一九八七借錢年的黑色星期一,或是一九九八年避險基金長期資本管理公司(Long-Term Capital Management)倒閉之後,聯準會採取的即時行動,都顯示跌深買進的做法值得一試。 不過這次情況不同,理由是這次市場遭遇到雙重打擊。除了房價下跌,以及與其有關的資產證券價格下跌,市場借錢還必須對付商品價格大漲,因而導致央行寬鬆貨幣的空間受到限制,尤其在英國及歐元區更是如此。如果不是因為商品價格大漲,美國利率可能已經降到一%。 這兩項衝擊結合在一起,導致貨幣和監管政策的方向出現不確定性。而為了接管投資銀行所付出的代價,是否會形成限制未來信用或經濟成長的新監管機制?面對種種的不確定性,投資人有必要小心因應。 這次危機持續這麼久,與銀行業為重災區有關。匯豐(HSBC)經濟學家Stephen King回顧歷史經驗表示,從美國儲蓄和貸款的崩潰,到救援瑞典銀行業,以及日本負債緊縮,一九九○年代的金融危機也持續了很久。King強調,「如果銀行無能或是不願意放款,貨幣政策便無法運轉得太好。」 更糟的是,銀行的問題,在經濟其他領域亦掀起波瀾。一旦銀行陷入困境,便限制放款,弄得企業和消費者的生活變得更艱難,借錢迫使他們必須削減支出,償債也變得更加困難,銀行反過來在放款上變得更加謹慎,造成惡性循環。 近期發布的經濟數據顯示,這種沮喪的氣氛正在擴散。德國和日本都沒有在二○○一年經歷信用擴張,不過現在兩國經濟都苦苦掙扎。根據最新的Ifo調查顯示,德國企業信心降到近三年來新低。 現在市場都在等待危機復甦的催化劑,商品價格下降短時間內確實能夠有所幫助,如果能因此鼓勵各國央行持續降息,將大有助益。另外,美國房市倘若出現落底的證據,亦能發揮作用。 不過這場危機似乎已經確定要延續到二○○九年,甚至二○一○年,理由很簡單,市場現在還看不到任何復甦的訊號。

沒有留言: